石頭生日
這一天凡磨、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,甚至設祭享祀石頭,恐傷莊稼。也稱“石不動”“十不動”。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。午餐必食饃餅,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。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。初九夜,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,初十日早晨,以繩系罐鼻,由十個小伙子輪流抬著瓦罐走。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。人們把石頭和豐收聯系在一起,應該是從初十的十音化來。十與石同音。
這一天,民間忌動石器,不搬石頭,習慣祭祀碾神、磨神、碓臼神、泰山石敢當神等等。過去在除夕于這些石器上貼春聯后,正月初十日以前,是禁止使用的。過了正月初十日,則可以開封使用,無所講究了。
吃莜面
正月初十,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有老鼠娶親,要吃莜面的習俗。這個民間的傳說一直延續至今,到了每年的正月初十,呼和浩特很多市民都要吃一頓莜面。據說,人們這一天吃莜面,可確保家中一年風調雨順,生活在鄉下的農民,則會有個好收成。
莜面在中國已有五千年的歷史,是內蒙古三件寶之一,提起莜面,許多人也許不知其為何物,但說起燕麥,卻是盡人皆知。其實莜麥即燕麥,莜面即燕麥粉。
關于莜面的傳說
相傳莜面的記載源自于漢武帝時期。漢武帝采納了大將軍衛青的建議,命隨軍駐地墾荒,以供軍需,并從各郡征調大批勞力調往當時的河套地區,使漢軍的實力大增。當時別的農作物在當地產量有限,大量種植,此種一經播下,生長迅速產量很高。漢軍食后,軍力大增、耐饑寒,經酷暑,大獲全勝。漢武帝非常高興,親自率眾到河套地區,犒勞三軍,并封敬獻谷物的大臣莜司為大將軍。并親自為這種谷物取名為為莜面。從此,這種谷物在中華大地扎下了根。
在內蒙古、山西等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:“三十里的莜面,四十里的糕,二十里白面餓斷腰”。意思是,人們吃了莜面(莜麥制成)后,可以走三十里的山路;吃了黃米糕(黃米制成)能走四十里的山路;而吃了白面做的食物,走二十里路就已經餓得直不起腰來了。呼市人也常說,莜面不能吃到撐,因為后勁兒大。
到清代初期,呼和浩特地區大面積耕種,享有“陰山莜麥甲天下”的美稱。相傳,清代康熙皇帝遠征噶爾丹,在歸化城(如今的呼和浩特舊城)吃過莜面,給予很高的評價。乾隆年間,莜面作為進貢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。
來源:企鵝號 轉發只為分享給更多的人!